教育有阵地,育人有载体。我校将场馆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以“建强育人阵地、创新实践载体、深化协同育人”为核心思路,通过构建多元场馆矩阵、打造特色育人活动,持续完善大思政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既有思想深度,更具情感温度,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为充分释放场馆的育人潜能,学校已搭建起覆盖思想引领、成长服务两大维度的立体化场馆网络。其中,校史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明德馆作为思想引领主阵地,为师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滋养;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作为成长服务平台,聚焦师生实际需求,在解决问题、提供支持中传递育人温度。各场馆虽功能不同,但目标一致,共同为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筑牢基础,让立德树人有了具体可感的实施载体。





为打破场馆育人的“静态壁垒”,推动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参与”,学校组织开展“首届我是大学生讲解员”活动。活动以校内核心育人场馆为实践舞台,吸引大批学生主动报名参与。从深入研读场馆史料、精心打磨讲解脚本,到现场比拼讲解技巧、传递思政内涵,学生在备赛与竞技的过程中,不仅深刻理解了场馆承载的精神价值,更化身思政声音的传播者,通过向同学、访客分享场馆故事,带动更多人感悟育人初心。这一活动也有效推动场馆育人从“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既延伸了育人辐射范围,更让思政教育扎根学生生活,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场馆育人的探索永不止步,未来发展更具广阔前景。当前,“润心”石刻林再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嘱托,立德树人广场以场景营造厚植育人氛围,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政课堂”;而弘德馆、思政广场等新一批育人场馆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建成后将与现有场馆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场馆集群,进一步丰富学校育人阵地版图。
接下来,我校将继续以场馆为依托、以活动为纽带,不断深化场馆育人内涵、创新育人形式,持续夯实大思政育人体系根基,努力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是输送更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长医力量。
首届我是大学生讲解员获奖名单



            
参赛学生感言
校史馆参赛选手、医学影像学系连若汐:当指尖轻轻划过承载时光的旧照片,当看见听众眼中因校史故事而亮起的光芒,一个念头骤然清晰。校史从不是陈列在档案里的冰冷文字,而是需要有人用热忱接续传递的温暖记忆。这场讲述校史的旅程,不仅让我完成了从“读懂校史”到“活化校史”的蜕变,更让我与学校的联结愈发深厚,那份属于“校史传承人”的责任感,也在心底慢慢沉淀、愈发厚重。
明德馆参赛选手、医学检验系毋雅萱:置身“我是大学生讲解员” 现场,“三全育人”于我不再是口号,而是真切可感的陪伴。作为参与者,我以学生视角讲述着“十大育人体系”的鲜活故事:课堂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校园里,文化活动与品德培育相融;实践中,社会锻炼与能力提升共生。我会讲教师如何深耕教学,也会讲我们学生在朋辈互助中共同成长。每一段讲述,都是对育人温度的传递,更是以青春之姿,将“十大育人体系”的故事继续书写,让这份育人力量在接力中愈发坚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参赛选手、第二临床学院崔思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年成长的精神根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如同人体各系统协同运转,每个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学习中,我看到不同民族医学智慧交融互补,共同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在实践中,感受到各民族同学携手攻关、共筑健康防线的力量。作为未来医者,我们更应秉持“天下一家”理念,以专业能力服务各民族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让共同体意识在青春奋斗中愈发牢固。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参赛选手、口腔医学系宋新阳: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成长。备赛时反复梳理办事流程,我从服务的“使用者”蜕变为理念的“见证者”,“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的初心愈发清晰。站在赛场,我不再是单纯的参赛者,更像大厅的“代言人”。当讲述大厅为同学办理业务、答疑解惑的日常,才发觉这些细碎服务,早已是校园温暖的底色。这场比赛让我深知,中心不只是办事窗口,更是连接学生与学校的纽带。
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参赛选手、第二临床学院赵健同:通过讲解比赛,我切实触摸到心理服务的温度与专业。预约接待的细致耐心、沙盘活动的疗愈力量、VR训练的创新形式,让这里成为同学们名副其实的“心灵避风港”。这让我懂得,心理健康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专业力量托底、同伴温暖相伴的场域。我也将化身心理知识的传递者、争当朋辈间的倾听者,照亮他人、温暖彼此。
(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