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新篇谋发展 凝心聚力写新篇
我校召开院系(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汇报会
为切实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实施好院系发展的重大战略、重要改革和重点工程,增强规划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11月18日,我校专门召开院系(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汇报会,学校党委书记李华荣,党委副书记、校长王金胜,校领导杨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党政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校领导、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组办公室主任杨波主持。
会上,基础医学部、护理学系、药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等16个院系(部)对标学校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围绕院系(部)未来五年发展中的重大工程、重点建设和重要改革,从规划背景、政策依据、实现路径、潜在困难和应对举措等方面逐一进行汇报。
汇报结束后,王金胜进行点评,他强调,作为学校历史上首次在事业发展规划编制阶段召集院系(部)共同交流的汇报会,此次会议促进了各家单位相互学习,进一步凝聚了发展共识,激发了奋进力量,意义重大。各家单位要做到吃透政策、摸清家底、应对挑战、明确定位、找准路径、实现目标。他以“1441”对学校的教学院系(部)进行了分类,即“14”个专业教学院系,“4”个公共教学部,“1”个成人教育学院。在此基础上,王金胜对于此次参会的校本部12个教学院系和4个公共教学部的“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进行了“把脉看诊”。他指出,参与汇报的16个院系(部)普遍存在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共性问题,院系与院系之间、院系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事业发展挣扎在“温饱线”上下的情况较为普遍。他强调,各院系(部)要深刻认识到学校“十四五”期间向高水平应用型医学院校转型的迫切需求,坚决做到做好“以本为本”,不断激发本单位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发挥好办学主体作用;要逐步捋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要以增数量、提质量、优结构为抓手加强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从软、硬件助力教师职业发展;要面向行业技术进行创新革新,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加强专利成果转化;要以定量的、可视化的指标进行发展水平考核;要按照“四个参照”(参照学校发展规划、参照本科专业办学国家标准、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参照硕士授权点标准),围绕服务我省大健康产事业发展,再次梳理完善“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我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医学人才凝思聚力,书写长医“十四五”事业发展新故事。
李华荣在总结发言中强调,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此次会议既是各家单位同场竞技的汇报会,更是展现各教学系(部)事业发展雄心和干部干事创业能力的试金石,各单位要从三方面准确理解和重新审视已经制订的“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文本。第一,从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两个维度重新审视“十四五”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发展不充分、思路不清晰、特色不鲜明、管理不精细、体制不顺畅的历史共性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当今新医科、应用型、重服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特征,对照“五大”(大教育、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大数据)、“三化”(智能化、老龄化、少子化)趋势,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服务学校转型发展,逐条、逐项重新审视“十四五”发展规划。第二,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充分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是目标和标准体系、任务和举措体系、政策和制度体系的有机统一;是根本任务和根本功能的充分实现;是“高质量”与“强特色”的内在统一。要本着遵循逻辑、立足科学、聚焦主业、凸显特色的思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命题下,做精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第三,从问题、目标、路径、保障、概念、参照这六个视角对“十四五”规划进行再审视、再考察。要真正做到以问题为导向,抓住根本问题,量身制订发展目标;以路径为舟楫,做好“三大”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动力保障);以概念为指导,勤于参照学习优化,在分析自身不足、量化考核标准、探索医教协同、加强发展保障、打造“双师型”队伍等方面,多反思、勤学习,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擎画高水平的“十四五”发展规划。
此次会议对各院系(部)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谋实举措,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充分体现出学校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相统一,以辩证思维看待新机遇新挑战,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学校发展新局面的决心和能力。
(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