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郑建中讲授“医学史”开学第一课
新学期伊始,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史”课程正式开课了,这是我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进行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8月27日晚,校长郑建中教授在科学会堂为临床1801——1815班的同学讲授了“医学史”开学第一课。
他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医学史”的魅力以及给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医学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然后旁征博引,从医学的发展历程、医学的性质和医学的特点等三个方面展开,带领同学们走近了医学的世界。
在讲授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经验医学、近代实验医学、现代整体医学的划分时,郑校长形象地将“15世纪”和“1953年(也可以说1977年)”比作切开“古代经验医学”与“近代实验医学”,“近代实验医学”与“现代整体医学”的两把刀。他提醒大家思考为什么15世纪能划分古代和近代?那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使得它可以做为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讲述和点拨交相辉映,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聆听,心领神会。
在阐述认识疾病的五个过程(五个学说):神灵、体液(阴阳五行)、器官、细胞和分子时,郑校长收放自如地穿插进了“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盖伦、培根及魏尔肖等著名先贤们的典型事迹和著名言论,使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他指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把服务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人不仅仅具有生物属性,同时也具有心理和社会属性。他借用“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名言:“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这个人患有什么样的病更重要。”来阐释医学的人文性。郑校长反复提醒同学们:医学的性质不仅是自然科学,更是社会医学。他指出,在大学教育已经成为普及教育的大时代背景下,医学教育仍然应该是精英教育。他告诫同学们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大学期间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弥补自己缺乏人文科学的短板。
最后,郑校长对医学的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及社会性等四个特点做了阐述。告诉同学们,医学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目的、以美为表征、以权为要求的一门学科。医学生必须具备四大精神——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法治精神。他强调,选择医学就是选择了终生学习,一名医学生需通过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三个连续统一的阶段,方能逐渐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学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医学人才。
整堂课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郑校长用其深厚的教学功底为“医学史”课程的教学开篇,为同学们推开了学习“医学史”的大门。
(大学生记者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