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手术室中,手术护士赵凯丽用一个“爱的拥抱”,安抚了准备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的恐惧心理。在她怀抱中平静下来的老人顺利并成功地接受了手术;2018年,同样在该院的手术室中,67岁的麻醉医生王苏彪为帮助医生获得良好的患处视野、便于操作,双膝跪地20分钟,为一名年仅7岁的小患者实施插管、麻醉,并细心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在过去的两年,发生在长医附属和济医院手术室内的“一抱”和“一跪”这两个“片段”,在温暖和谐了医患关系的同时,也将一个工作在无影灯下,身着绿色工作服、口戴蓝色医用口罩,用医者仁心守护着他们所敬畏的生命,为手术顺利保驾护航的“幕后英雄”群体也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是怎样的团队涌现出这么多富有爱心、甘于奉献、技术精湛的可爱的“绿衣天使”?日前,记者来到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手术-麻醉党支部,为读者们呈现和解密。
敬畏生命:甘做“绿叶”配“红花”
当一台外科手术成功完成,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人们往往会将关注点指向外科主刀医生的精湛技术和辛勤付出。即使在影视剧当中的某些桥段,手术成功后的感谢、掌声和鲜花也多献给主刀医生。而在一旁“打一针”和“递器械”的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则鲜被关注。
提到“打一针”和“递器械”的梗,和济医院手术-麻醉党支部书记、麻醉科主任殷振奎和手术室护士长马骞表示,只要患者能够安全、顺利地离开手术室,他们并不在意在公众心目中,他们是多么的“无用”。
从医35年的殷振奎在全市医疗行业中,数得上是较早从事临床麻醉专业的医生了,也是被“误解”时间较长的一名麻醉医生。殷振奎告诉记者,医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外科医生需要运用高超的医学手段和操作,对患处进行治疗。而在一旁的麻醉医生则要从患者确定手术的那一刻开始,就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基础病、用药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并在“打一针”后,对患者在整台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进行寸步不离的监测,通过随时用药平稳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为主刀医生顺利实施救治“保驾护航”。“任何一台手术结束后,最后一个离开手术室的医生,一定是等病人苏醒后的麻醉医生。”殷振奎这样告诉记者。
手术护理工作在手术团队中同样也是默默无闻的存在。手术室护士长马骞自1999年和济医院建院以来,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处在无影灯下的三尺手术台旁。从术前仪器设备的检查,器械敷料的准备到术中仔细观察手术进展,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再到患者满意、安返病房,手术室中的“绿衣天使”们用自己的专业和态度与手术医生精湛配合,在延续生命的“赛道”上争分夺秒。
为有效地帮助手术医生治疗病患,该院手术室、麻醉科的医护人员,平均每人每周工作近90个小时,最长连续工作时间可达30多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性质和压力,却依然要面对公众的质疑和不理解,殷振奎和马骞均表示,承生命之重,行救死扶伤之责,甘做“绿叶”配“红花”。
医者仁心:一搂、一抱、一跪成“网红”
《诸氏遗书》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生这个职业从形成之初,就与仁慈、爱心、奉献、高尚等一系列有温度、有力量、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词语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正所谓“白衣仗剑,妙手仁心”。
2017年2月,初为人母的手术室护士秦文娇将一名全身麻醉的手术小患者搂在怀中,双手轻拍着小患者的身体,嘴里轻声叮咛着:“孩子,别怕,有我在!”终于,对陌生环境无限恐惧的小患者不再哭闹;同年3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问计两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特别报道中,节目用长达一分钟的时间报道了长医附属和济医院手术室护士赵凯丽用一个爱的拥抱,安抚了正在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成为了我国构建和谐医患,加深医患互信的榜样和“教材”;2018年,67岁的麻醉医生王苏彪双膝跪地20分钟,为一名正在接受手术的小患者实施麻醉,并实时监测麻醉状态下,小患者的生命体征……
这发生在手术室里,医患之间的一搂、一抱、一跪曾以图文的形式先后通过本报及本报微信公众号刊发,并在短时间内被诸多媒体和个人转载、转发。照片中的“绿衣天使”们一时间成了大家键盘下和口中的“最美网红”。
在采访中,记者也先后见到了这三名“网红医生”。当再次提及当时她(他)们在手术室中做出的令人动容的举动,赵凯丽告诉记者,那张“爱的拥抱”在公众眼中是和谐的医患关系,但在她的眼中却是手术室护士们的工作常态。她说:“手术室不比普通病房,面对冰凉的手术器械,冰凉的无影灯光,来到这里的患者多少都会有些恐惧。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就必须给他们亲人一般的关爱和温暖。这不只是单纯的医患关系,也是对主刀医生顺利实施手术的守候,对生命的责任。”
对于跪地20分钟为患者实施麻醉,王苏彪医生则表示,相信团队里的任何一名麻醉医生,在配合当天的手术时都会采取同一姿势。那个“跪”,是一名麻醉医生对专业的态度,对事业的热爱,更是对患者生命的尊重。
精益求精: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长医附属和济医院手术科、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三个科室现有医护人员72名。2005年成立了“党员之家”——手术-麻醉党支部,19名党员同志们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犹豫、不退缩,始终立足本职岗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用平凡铸就了为民的情怀,用奉献彰显了担当的勇气,用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
在手术-麻醉党支部书记、麻醉科主任殷振奎的眼中,以该党支部为基础和保障的手麻医护团队是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团队。
据介绍,和济医院手术、麻醉科室于1999年该院创立时成立。6名麻醉医生、12名手术室护士,4台国产简易的麻醉机和监护仪是手麻团队的最初结构。“当时我们手麻团队内只有一名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其他医生都是本科毕业,护士大多为中专学历。”经过20年的学习发展和钻研深造,目前,团队已增加至70余人。其中92%的医护人员达到本科及研究生学历。
大医精诚,医学专业知识日新月异,亘古不变且历久弥新的却是厚重的医德和医道。“党员是为人民服务,医者是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服务。所以说,党性和医务工作的核心都是‘人’!”自手麻团队组建以来,该团队依托作风严谨、基础扎实的党支部,把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新知识、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不忘医者党性,增强医者医德,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整个团队立足本职,转变作风,规范言行,并不断完善患者的满意度和就医体验,不断提升团队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行医者,医道求德,术业求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承载着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对全国医务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医院手麻团队将借助我市发展医疗事业的“东风”,继续守在三尺手术台旁,为医院打造的“健康巨轮”“保驾护航”,无畏前方还有多少疾病的“惊涛骇浪”。
(附属和济医院供稿)